生活里,一定有这样的时刻:失落、焦虑、担忧、迷茫、愤怒、感伤。
困顿的时候走出去,看看阳光下的天空、大树、远山、大海、溪流、花草,紧绷的心会逐渐得到舒缓。
自然界总以温柔宽大的力量陪伴着人们,从头脑的烦思落入单纯的心。
接触花精以前,我就很喜欢亲近大自然。经常在大树下,花圃旁得到满满的心灵滋养。从没想过的是,花的能量与人的情绪竟然可以产生共振。花卉的生命意识原来可以唤起人的正面特质,平衡负面的部分,更认识自己,接近自己的本质。
翻开花精的历史,背后的灵魂人物--巴哈医生的人生故事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我。
巴哈花精(Bach Flower Remedies)是由英国医师,同时也是细菌学者、病理学者、同类疗法医师--爱德华巴哈(Edward Bach)博士于1936年研发与完成。这是一套由自然而生的精华,从植物与山泉水制作出来的38种花精,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各种情绪状况。
巴哈医生从小直觉力强,热爱大自然,立志找到对人类简单无害的治疗法。他早期的医学事业很成功,曾在大学医院(University Colloge Hospital)及国立戒疗医(National Temperance Hospital)院担任医师,后来经过一场大病康复之后,他在伦敦哈雷街开了一家业务繁忙的诊所。
巴哈医师年轻时就发现人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健康状态,学生时期就把病人当研究对象,而不只是研究病症。随后他得到了一个结论,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,病人的个性比疾病症还要重要,在治疗的同时也必须把病人的个性考虑进去。
巴哈医师后来对传统医疗的有限功效,以及只注重治疗病症而不是疾病的根源越来越不满意。他相信有效的治疗必须处理疾病的起因,于是决定深入研究免疫学,于1915成为大学医院的助理细菌学家。
30岁那年,他罹患重病,被宣告生命只剩3个月。他下定决心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使命,更投入他的研究工作,最终得到痊愈。他因而深信,拥有明确的生命目标,追求及依循人生志业对一个人的精神与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。
43岁那年,他舍弃医师的名誉地位,结束诊后投入大自然研究植物花卉。1930年的某个清晨,巴哈医生在原野中散步时,从植物上的露珠得到灵感。他发现花瓣的朝露经过阳光蒸发后具备治疗的能量,启发他用纯水制作花精。
1931年,巴哈医生出版“自我疗愈”一书,传递了一个重要讯息:人会生病是因为个体与自我灵性不协调的结果。“疾病是错误思绪和错误行为的结果,只有思想和行为都正确了,疾病才会消失。当我们从痛苦、折腾和忧伤中学到教训时,疾病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,自然就会消失了。”
1930到1934年间,巴哈医师一直待在英国诺福克海边的(Cromer)克洛马持续寻找与制造花精,并成功用这些花精来治愈病人。1934年,他搬到伦敦郊区伏龙山(Mount Vernon)的小屋,也就是今天的巴哈中心(Bach Centre)。他继续工作与写作,治疗临近的病人们,并继续寻找花精。每找到一种花精前,他都会历经精神上与身体上的很大痛苦,直到找到某种植物来解除状况。
除了工作,巴哈医师也进行演讲,并训练助手继续他的工作。当第38种花精与复合花精出现后,他知道这套系统已经完整,可以涵盖人性所有层面及疾病背后所有的负面心态。
1936年11月底,巴哈医师在睡眠中安祥辞世,他的人生任务已经完成,他将接下来的工作与责任托付给受训过的朋友与同事。至今英国巴哈中心仍积极参与花精咨询与教育,并制做花精的母剂。而受托付者负责守护巴哈花精的三大传统:
“单纯,简单,完整。”
我极力推介巴哈医生的“自我疗愈 ”一书,记得首次阅读即多次受启发及感动。他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 "自我疗愈" 的观念,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疗愈自己的本能, 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医生或疗愈师, 而这个自我疗愈的能力就存在于我们的心灵。
疗愈是心灵成长和转化蜕变的过程, 唯有自己才能启动自我的疗愈的转机。只要我们有自觉力,内在的自愈能力就能运作。
花精咨询与预约:jeanng1120@gmail.com
花精咨询与预约:jeanng1120@gmail.com
2 条评论:
欢迎您回来。身心很累,挑选一瓶花精能恢复身心健康。
周末愉快!
roughterrain crane,好久不见,谢谢你记得我。
忙碌的同时,别忘了照顾自己。
祝身心愉悦!
发表评论